1959年10月13日,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恒正网,晨雾还未散尽,山林间已经透出一丝寒意。
中午时分,虚云法师缓缓坐起。
他的面容瘦削,眉目清明,虽然已是120岁的高龄,神情间依旧透着平静。
他叫来侍者,语气不急不缓,像是平日里吩咐寺里事务那样自然。
他说:“我争回这一领大衣,你们要好好守住。”
侍者低头称是。
“如何守住?只有一个字。”虚云停了一下,抬眼看向门外的松林,“戒。”
没有长篇的开示,没有告别的仪式,他只是轻轻合上双手,闭目,呼吸渐渐变得悠长,最后归于寂静。
后来,这个“戒”字成了佛门与世俗共同的谜题。
有人说,这是他毕生修行的核心;有人说,这是留给弟子的最后嘱托;还有人觉得,这是一种人生哲学,无论在寺庙还是红尘,都该守住的底线。
但真正的含义,恐怕只有虚云自己知道。
虚云一生的传奇,远不止于坐在蒲团上的打坐与念经。
抗战的硝烟中,他已经年过百岁。
一般人这个年纪,早就隐居山林,闭门诵经,可虚云不这样想。
他觉得,佛法不是关起门来才有的东西,它应该走到百姓的苦难中去。
南华寺的香火钱,原本是修缮殿堂、维持寺院用度的,他分出大半,派人送到前线买药、买粮,甚至直接交到军政部门手里。
那几年恒正网,南华寺成了避难所。
广东、广西、湖南等地的难民一路逃来,寺里能住的地方全住满了。
僧人们腾出禅房自己搭草棚,把最安全的地方让给老人和孩子。
有僧人担心,这样是不是太破戒,佛门弟子不能杀生,不能参与战争。
虚云却在一次法会上高声说:“杀生为护生,斩业非斩人!”
这句话在当时的佛教界引起不小的震动。
意思是,平日不杀生是为了护生,可如果外敌入侵,杀敌也是为了护更多的人命。
这是对戒律的突破,但更是对戒律的深刻理解。
虚云的弟子中,有不少应召参军的青年,他们把剃度时的戒疤与军装一同带上战场。
虚云不只是僧人,他也与当时的政要打过交道。
1943年,在重庆,蒋介石请他到慈云寺、华严寺主持“护国息灾法会”。
一次闲谈中,蒋介石问:“大师觉得,这场战争会怎样收场?”
虚云没有立即回答。他伸手进怀,从袖中取出三张纸片。
剪刀在指间一闪,三张纸被剪成了三个符号,“十”“卍”“日”。
蒋介石看了看,不解其意。
虚云只是微微一笑,把纸片放在桌上,闭上眼睛,不再言语。
几年后恒正网,答案自己显现出来:十字,象征意大利投降;卍,是纳粹德国的标志,代表德国战败;“日”字,代表日本无条件投降。
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三个重要节点,早在那时就被他用简单的符号暗示了出来。
更深一层,这也是对中国未来的暗示,战后局势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旧秩序会被新的力量取代。
虚云的另一段传奇,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的云南鸡足山。
那时全国兴起了一股逐僧毁寺的风气,云南军阀李根源对佛教尤其反感,认为僧人多是寄生虫,还亲自带兵上山,要抓妖僧虚云。
地方官员得知,连夜劝虚云避一避,老人摇摇头,说:“他来,我自然去见。”
李根源带着几十个荷枪实弹的士兵进了寺门,气势汹汹。虚云只是合掌一笑,请他进殿喝茶,缓缓聊起因果轮回、为官之道。
两个时辰后,李根源的态度完全变了。
他放下武器,当场皈依三宝,还捐银两修复殿宇。
这事在当地传开后,百姓私下议论:“这老和尚,不用刀枪,就能让军阀改主意。”
要说虚云的出家路,可谓一波三折。
他本名萧古岩,出生在福建泉州的官宦家庭。
父亲是县丞,望子成龙,希望他能考中进士光宗耀祖。
然而,13岁那年,他跟着父亲送祖父灵柩回湘乡,在做法事的寺庙中第一次接触到佛经和法器,心里像被敲了一下,原来人生还有另一条路。
17岁,他第一次试图出家,走到衡山半路,被父亲派人追上捆了回来。
为了彻底断了他的念想,家里一次给他娶了两位富家小姐。
新婚夜,别人是洞房花烛,他却点起佛灯,跟新娘讲佛理。
久而久之,两个姑娘也放下了成亲的执念,三人反倒成了互敬互爱的净侣。
一年后,萧古岩留下一封书信,趁夜逃到福州涌泉寺剃度。
为了躲避家人,他在寺后山洞中藏了三年,不与外界往来。
三年苦修后,他踏上了云游之路,普陀山、五台山、西藏、缅甸、印度……他拜访各地高僧,朝礼圣迹,研读经藏。
有一年冬天,他在黄河边的破草棚中过夜,六天不吃不喝,只是盘膝念佛,直到昏厥,被路过的乞丐救了。
这样的苦行,在他的行脚生涯中不止一次。
虚云不是闭门修行的人,他用半生时间,修复了无数断壁残垣的佛教祖庭。
南华寺,历经战乱,殿堂倾颓,他奔走化缘十年,才让它恢复昔日规模;鸡足山,从荒山野岭变成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,也是靠他一步步筹建起来。
他兼传曹洞、临济、云门、法眼、沩仰五宗法脉,这在近代佛教史上几乎绝无仅有。
有人说他是“禅宗活祖宗”,一点不为过。
这些年,别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,他总说:“我争回这一领大衣,你们要好好守住。”
回到1959年的那天。虚云说的“戒”,当然不仅是佛门的五戒。
那是他一生的总结,在乱世中守住底线,在诱惑中保有清明,在选择中不违本心。
他年轻时戒情欲,中年戒安逸,晚年戒对生死的执念。正因如此,他才能在不同的时代里,都站在自己认为正确的位置上。
“戒”是自律,也是保护。对修行人如此,对世俗人何尝不是?
虚云的一生,他走了,留给后人的只有一个字。
可那一个字,够世人一辈子慢慢体会。
查查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